校地协同点燃少年科技梦:河南工学院“汽车科技研学行”赋能基础教育

为深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创新,3月22日,河南工学院与新乡市明德小学联合开展“汽车科技研学行”主题活动。30余名小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通过沉浸式学习、实践性操作与互动式体验,感受汽车科技魅力,开启了一场科学与梦想交织的启蒙之旅。

实验室探秘:解码汽车的“骨骼与心脏”

在河南工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太行车队中心,明德小学的学生们跟随高级工程师苏晨老师的讲解,近距离观察汽车底盘动态实验室。当实验员启动液压装置,模拟汽车颠簸路况时,底盘悬架的精密运作引得孩子们惊叹连连。“原来汽车‘骨头’里藏着这么多弹簧和减震器!”明德小学六年级学生赵栩墨在笔记上画下底盘结构图。苏晨老师表示:“实验室向小学生开放,是用最真实的工业场景打破知识壁垒,让课本上的力学、机械原理‘活’起来。”

四驱车工坊:让思维在指尖跃动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坊内,一场“迷你工程师”挑战赛火热进行。小学生四人一组,在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指导下,动手组装四驱车模型。“齿轮咬合角度影响传动效率,轮胎花纹决定抓地力……”大学生志愿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科学原理。明德小学教师杨韵可感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使用螺丝刀、万用表,更在协作中理解了团队分工——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赛车初体验:点燃未来工程师的火种

活动的高潮出现在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训练场。当河南工学院自主研发的电动方程式赛车轰鸣启动时,孩子们瞬间沸腾。赛车团队拆掉车身外壳,露出内部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用通俗语言讲解“为什么赛车转弯时不翻车”。六年级学生陈宇航戴上VR设备,在模拟器上“驾驶”赛车完成虚拟赛道挑战后激动地说:“我长大了要设计比这更酷的车!”

“真正的科普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打开一扇窗。”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陈新亚教授强调,此次活动是学院“基础教育赋能计划”的首站,“我们开放4个重点实验室、12项实践课程,将高校的科研设备、师资力量和产业资源转化为基础教育‘活教材’”。

此次研学活动打破“高校—小学”的资源边界,以汽车科技为载体,实现了三重赋能,即知识赋能:将大学实验室转化为探究式学习场景,让抽象理论可视化;实践赋能:以“做中学”重塑科学教育模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景赋能:通过接触前沿科技,在少年心中播撒“工程师精神”的种子。未来,河南工学院将继续发挥产学研优势,打造“行走的科技课堂”,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来源:河南工学院;责编:刘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