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金融工具在特色农业产业中的应用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5年7月8日,河海大学“金融活水润乡土”农村金融调研团赴扬州市高邮市,聚焦当地特色大虾产业,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解码金融产品如何为大虾养殖注入活力,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升级。
图 1 团队在高邮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合影
对话“虾王”:洞悉乡土产业金融需求与实践
上午,调研团来到扬州市鑫潼源水产有限公司,与该公司董事长、高邮大虾协会理事长陆星新进行了深入访谈,详细了解了大虾养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及金融产品使用等情况。
陆星新从事大虾养殖多年,目前拥有一定规模的养殖面积和年产量。他向调研团介绍,在大虾养殖的诸多环节中,虾苗购买、饲料投入、设备更新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被问及是否使用过当地金融机构针对大虾养殖的专项贷款产品时,陆星新分享了自己的体验,他提到了贷款额度、利率、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他指出,当前公司通过贷款获取资金相对便捷,审批流程亦较为迅速。然而,他也提及在申请贷款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例如利息偏高等问题。
在风险应对方面,陆星新表示大虾养殖受市场波动和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他们会尝试通过保险等金融工具来降低风险。对于当前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他谈了自己的满意度,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此外,他还介绍了对政府与银行合作推出的支持大虾产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这些政策对自身的实际帮助,也提及了政策在执行中可能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图2、3 团队对扬州市鑫潼源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星新采访
关于金融科技应用,陆星新表示接触过通过手机APP或线上平台申请贷款等金融服务,并谈了对其便捷性和安全性的看法。他还提到了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的渠道,以及对金融机构开展针对养殖户的金融知识培训的期望。同时,陆星新也分享了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了解,以及良好的信用记录对获得金融支持的帮助。结合大虾养殖周期性强、投入集中的特点,他希望金融机构能设计出如按养殖周期匹配的还款计划、保险+信贷组合产品等特色信贷产品。最后,他谈及了未来扩大养殖规模或升级技术的计划,以及在需要资金支持时更倾向的融资方式,并对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在支持大虾养殖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走访示范园:探寻金融助力产业发展
下午,调研团在专业养殖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江苏省高邮大虾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重点了解了标苗区、养殖区以及“三池两坝”净水系统等情况,并探寻金融在其中的助力作用。
图 4 团队在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合影
在标苗区,养殖人员介绍,这里9亩池塘每亩投放6万只虾苗。如此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金融产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贷款等产品,为标苗区的虾苗采购、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保障,使得标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图 5、6 团队在标苗区观察虾苗
在养殖区和“三池两坝”净水系统区域,调研团了解到,这些区域的建设和运营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改善养殖环境、提升养殖技术等。当地的一些乡村金融产品为这些项目提供了支持,助力示范园实现了更高效、更环保的养殖模式,推动了大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 7 团队实地走访园区净水系统
实践感悟:让金融活水真正灌溉乡土
在高邮大虾产业的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刻感受到金融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并非空洞的抽象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了养殖塘口的每一寸水土之中。在这里,金融的支持如同甘霖,滋润着大虾养殖的每一个环节,从苗种选育、饲料供应到疾病防控,无一不彰显着金融力量的积极作用。金融与乡村振兴的紧密结合,还带动了当地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金融已成为推动高邮大虾产业乃至整个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引擎。
图 8 产业园区养殖大棚全景
这次实践让团队懂得,真正有效的乡村金融,不该是城市模式的简单复制,而要像“三池两坝”的净水系统那样,既能精准对接虾苗采购、设备更新的“即时需求”,又能沉淀出适配农业周期、抵御自然风险的“长效机制”。未来的乡村振兴,或许就藏在每一笔精准投放的贷款里,每一份因地制宜的保险中,这便是金融活水真正润透乡土的力量。
(责编:刘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