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晨雨 邬亚男 祖晋馨 司雨漫 丁子璇 韩淑元 刘家慧 庞欣怡 姚俊康 杨怡帆
导语:2025年6月30日,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锈迹新生”实践队赴郑州油化厂创意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团队深入探究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感受青年力量在城市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位于郑州市黄河路68号的油化厂创意园前身为1958年建成的郑州油脂化学厂,如今已成为融合工业遗产与现代文创的城市更新标杆。实践队员首先在园区东南门集合,由队长李晨雨带领大家进行参观。两个锈迹斑斑的巨型储油罐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罐体上“天荒地老,你烧我燎”的标语清晰可见,既保留着工业时代的厚重感,又焕发着艺术再生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工业装置前学习。姚俊康供图
穿过红砖砌成的拱门,队员们漫步在梧桐成荫的厂区道路。斑驳的机器设备、高耸的烟囱与精心设计的咖啡馆、小酒馆相映成趣,形成强烈的时空碰撞。园区商户以青年人为主,一位创业咖啡师告诉记者:“我们特意保留原有的工业风格,这种历史感能让顾客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调查显示,超过70%的游客通过社交媒体知晓园区,专程前来拍照打卡。
在郑州记忆历史文化馆,队员们深入了解油化厂的发展历程。馆内陈列着肥皂生产线设备、老报纸、粮票等工业遗存,二楼的郑州解放历史展区通过雕塑和实物再现革命岁月。最引人注目的是地面透明玻璃格内展示的各类肥皂,从精致香皂到平价皂品,记录着企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路。展馆内的墙壁上,贴满了油化厂一路走来的历史。队员们进行参观学习,并体会到了青年力量为油化厂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图为实践队员在历史文化馆参观学习。杨怡帆供图
队员丁子璇、邬亚男、祖晋馨通过访谈不同群体,收集到多元视角。在采访中发现,油化厂的商户和游客以青年人居多。油化厂周边老年居民对油化厂历史如数家珍,更为年幼的居民则表示闲暇时时常来园区内参观,但对其历史了解不深刻。年轻游客从社交平台了解到油化厂,更关注园区的娱乐体验。青年商户则坦言面临客流波动等挑战,但政府宣传确实增大了此处的人流量。园区管理人员表示:“改造过程中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既保留工业记忆,又注入新业态,让青年创业者成为活化空间的主力军。”
实践队队长李晨雨总结道:“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城市更新与现代化不是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创意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生。青年一代正在成为传承历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队员们积极交流调研感悟,进行整理。据悉,团队宣传员杨怡帆、姚俊康通过社交媒体,在微博这一平台发布实践成果,相关内容累计获得7.5万次浏览,有效扩大了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传播,有力宣传了城市现代化中的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园区游客。姚俊康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更体现了城市现代化中对历史记忆的继承与发展,更展现了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队员司雨漫、庞欣怡、刘家慧、韩淑元把调研成果整理成详细报告,希望为同类工业区改造提供参考案例,继续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