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名师工作室效能 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开封大学)建设实践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常素芳工作室始终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核心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在河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统筹指导与开封大学校党委、行政的全力支持下,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思政课建设全过程。工作室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核心方向,以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为抓手,在理论宣讲深化、师资培训升级、团队建设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精准发力,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建设经验,为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聚焦立德树人核心,激活思政课关键育人效能

    工作室立足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定位,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导向,构建“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学实践路径。一方面,紧密追踪思政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另一方面,围绕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总结“新、活、实、动”四字教学法,显著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工作室依托教学实践凝练的课题《“ 两个确立”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和《“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成功入选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持续深化《开封红色记忆》选修课改革,为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供实践样本。此外,工作室积极搭建思政课研讨交流平台:先后举办了驻汴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研讨会以及红色文化短视频制作研讨会等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相关经验获“豫教思语”专题报道;深度参与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六室六课异课同构”联盟建设,聚焦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推动 AI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二、创新“1+2+4”教学模式,打造思政课质量提升品牌

工作室严格对标教育部、教育厅关于思政课建设的要求,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1+2+4”特色教学模式,打造思政课特色品牌。 “1”即聚焦问题链教学: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理性、系统、深刻理解知识点,破解教学重难点;“2”即推进双轨融合:线上线下协同,打造“红色接力诵读”“工匠精神读书活动”等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栏目与活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4”即实现四课融通: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主干课与素质教育选修课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四向融入”——融入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职业院校“德技兼修”育人理念、融入红色基因与精神之源。模式落地后,学生入党积极性与志愿服务参与度显著提升,相关建设经验获多方认可:《开封大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开封大学:让“四史”教育深刻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等文章被“学习强国”、河南教育宣传网等平台转载;《红色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在地方媒体刊发。工作室参与探索的“四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河南师范大学主导),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三、深化宣教融合机制,拓宽思政教育辐射维度

    工作室在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构建“校内宣讲+基层服务”双轮驱动的宣教体系,将社会鲜活实践转化为思政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为推动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工作室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实现理论宣讲全覆盖:一方面推选骨干成员加入省市各级理论宣讲团,深入基层传递党的声音;另一方面组建校内宣讲团,为师生开展专题辅导,以“导向正、联系紧、接地气”的宣讲风格,赢得学生与基层群众广泛好评。工作室宣讲成果丰硕,多名工作室成员获批河南省社科普及专家、河南省优秀百姓宣讲员开封市优秀宣讲员。

四、立足全省发展视野,助力河南思政课协同发展

   工作室主动把握思政课改革发展机遇,以服务全省思政教育发展为己任,积极参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承担研究、咨询、评价、指导等职能。在2024年与2025年全省高校思政课“大听课、大调研”工作中,工作室成员严格遵守纪律,高质量完成负责院校的听课与调研任务;深度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要点及参考资料》修订工作,积极为河南省思政课建设贡献实践智慧。

新征程上,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常素芳名师工作室将持续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以更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耕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