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文杰 张雨童 陈伊芸)吉首市河溪镇的“香醋”与“钢火烧龙”,是湘西大地孕育的文化瑰宝。曾几何时,这些带着浓郁方言印记的符号,因“乡音壁垒”难以走出湘西;如今,随着普通话与方言的融合共生,不仅破解了传播难题,更催生出乡村语言新生态,让乡土文化既能守得住根,也能走得出去。
(图为团队在农贸市场调研)
农贸市场里的“香醋”之争,藏着最鲜活的传播困境。76岁的田婆婆用方言喊出“xiáng cù”时,外地游客常面露困惑——平舌音的方言发音,成了推介河溪香醋的第一道障碍。而商户玲子的“双语切换”给出了答案:对本地人说“xiáng cù”拉近距离,对游客说“xiāng cù”清晰准确。当地文化站数据显示,40岁以下商户中超80%掌握这种“双语技能”,正是为了打破方言在对外交流中的局限。
(图为团队采访杨德亮普通话推广)
国家级非遗“钢火烧龙”的传承,更凸显语言融合的迫切。传承人杨德亮的术语手册上,“铁水打花”旁特意标注“铁水飞溅”——“老一辈传的‘打花’很生动,但外人听不懂,申报非遗、接待游客时,必须靠普通话‘翻译’才能让更多人明白火龙的魅力。”
(图为小学普通话对照手册宣传)
这种“翻译”的价值,在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愈发清晰。“钢火烧龙”民俗课程中,学生们既记“火龙”的方言叫法,也学普通话标准发音。教学日志显示,通过“一词双记”,学生对外讲解非遗时,准确性提升近40%,“以前说‘龙身绕火’,游客总问是‘绕着火走’还是‘被火绕’,现在说‘龙身穿越火圈’,一下就懂了。”
这种融合不是方言的“消失”,而是为乡土文化搭起“双向通道”:方言守住“钢火烧龙”的烟火气、“河溪香醋”的醇厚味,普通话则让这些味道被更多人闻到、尝到。语言通了,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如今,河溪镇正整理《本土文化术语方言-普通话对照手册》,首批收录120余条“香醋”“火龙”相关词汇。这本手册里,藏着的不仅是语言的融合,更是湘西乡土文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密码。
扫一扫分享本页